內容摘要:
關鍵詞:美學史;馬克思主義美學;批判
作者簡介:
高建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長,中華美學學會會長
研究領域:美學、文藝理論
代表作:《全球化與中國藝術》《美學的當代轉型:文化、城市、藝術》《回到未來的中國美學》等
朱光潛在《西方美學史》一書中認為,自從鮑姆加登提出了“美學”(aesthetics)這個詞,美學這個學科就“呱呱落地了”。這種說法存在很多爭議,有人認為,只有命名并不足以形成一個學科。在18世紀的歐洲,先后出現了“詩性思維”“審美無功利”“內在感官”“趣味”“天才”“美的藝術”“崇高”等一系列重要概念,為美學這個學科的確立作了準備,并由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作出綜合,才形成一個現代美學的體系。這一爭論并不妨礙美學史家得出一個結論:現代學科意義上的美學,在18世紀末才誕生,在19世紀得到了發展,并在20世紀初被引入中國。
從“美學在中國”向“中國美學”的發展
美學這個學科最早是由一批留日學者引入中國的。關于誰最早用“美學”這兩個漢字來翻譯aesthetics這個詞,學界存在不同的說法。最早可能是由德國來華傳教士花子安(Ernst Faber)采用,有研究者還找到了這種譯法此后傳到日本的證據鏈。然而,“美學”這種譯法得到普遍接受并固定下來,可能仍要歸功于日本哲學家中江兆民翻譯法國人維?。‥ugène Véron)的著作L'Esthétique,并將其題目譯為“美學”。
將“美學”一詞引入中國,可能是借由康有為對日本的學科目錄的翻譯而再次傳入中國,但對這個學科豐富內容較為深入的介紹,應該歸功于王國維等人。這個學科在中國的早期發展,得益于20世紀初一些留日和留歐學生的引進,在他們的努力和推動下,美學學科在中國的一些大學里得以傳播。
因此,要理解這個學科的形成和在中國的確立,需要厘清兩個關鍵點。
第一是關于這個學科的古代形態與現代形態。美學這個學科是18世紀,經過鮑姆加登以及和他相近或同時代的維柯、夏夫茨伯里、哈奇生、博克、休謨、狄德羅、巴托等眾多人的持續努力,并通過康德的綜合形成的。此后,經由以謝林、黑格爾為代表的一些人的創新性發展得以成熟。但是,一部西方美學史,并非從18世紀開始,而一般都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寫起。從畢達哥拉斯開始,經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直到普羅提諾、奧古斯丁,美學思想不斷豐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朱光潛在他晚年的著作《美學拾穗集》中,曾對“美學思想”和“美學”作了區分,認為在18世紀以前存在的只是“美學思想”,“美學”在18世紀才開始建構,并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先是在德國,后來在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發展起來。
第二是這個學科如何引入中國,以及在中國的發展。20世紀初,中國人開始有系統地介紹美學學科,并運用“美學”的一些觀點研究中國的文學藝術,整理中國人關于文藝的思想,出現了最早的一批成果。
當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一書出版時,朱自清曾為該書寫序,說此前的美學書像外國人穿中國服裝,說話生硬,而只有到了朱光潛的這本書,才用詞如行云流水,自在自然。由此可見,中國美學在最初有著輸入性的特點,朱光潛對美學的輸入和中國化起過重要作用。
中國美學家特別重視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懊缹W大討論”出現在“雙百”方針發布之后,是學術上進行“百家爭鳴”的試驗田,具有潛在的偏離蘇聯體系、走自己的美學研究之路的意味。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在美學上才出現了“四大派”的爭論。
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美學進入了新的建設時期,逐漸體系化、學科化。在這一時期,開始了新一輪的翻譯西方美學的熱潮,與此同時,中國古代美學研究也興盛起來。
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形成
正如一部西方美學史要從古希臘寫起一樣,一部中國美學史一般也從先秦時期寫起。一些對后來中國美學具有重要意義的概念,如“比”“興”“和”“言志”在此時出現。然而,美學成為一個成體系的學科,并進入大學的學科和課程目錄,還是20世紀的事。美學這個學科在20世紀30年代還被人們視為一種來自西方的學問。
中國學術界對中國古代美學的態度,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五四時期,中國學界致力于對傳統進行批判。當然,這并不是要對傳統美學持全盤否定的態度,而是要對傳統進行批判改造,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肯定傳統文學藝術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包括那些體現民生疾苦和階級對立、表現人民反抗壓迫內容的文學作品;第二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視,如對民歌的接受和改編,使之為革命運動服務;第三是鼓勵在傳統題材的作品中植入進步和革命的內容;第四是重視對傳統文藝手法的接受和使用。
改革開放后,美學界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從以批判為主、在批判中辨別其中有價值的因素加以吸取和利用,轉變為對傳統美學進行全面研究,并使這種研究學科化、專業化、體系化。這時,出現了一些美學通史、斷代史的研究,出版了眾多的多卷本中國美學史研究著作;開始對門類藝術,如繪畫、音樂、戲劇、書法、建筑美學史進行研究;對美學專題及其歷史進行研究,出現了諸如美育史、生態環境美學史方面的著作;還有美學范疇和概念及其歷史研究,以及對審美趣味、審美文化和審美風尚等廣義美學的歷史研究;等等。這些研究為中國美學理論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代中國美學史對人文學科建設的啟示
20世紀中國美學的歷史發展過程呈現出從“美學在中國”到“中國美學”的發展。具體來說,這個學科經歷了“四步走”的過程。
第一,引進學科的體系和觀念。在20世紀前期,美學這個學科從總體上來說呈現出這種狀態:直接從西方或者借道日本翻譯和改寫西方美學理論,以及從蘇聯和日本引進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在翻譯時,體現了中國學者的主體選擇和對中國現實的關注。在引進的過程中,中國人對美學學科做了各種改造。例如,王國維以中國傳統文體寫詞話,卻在其中滲透了康德和叔本華的美學觀;朱光潛引進愛德華·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卻在解說時為了適合中國藝術的現實做了一些修改。再如,蔡儀在日本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同時將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些概念融合進去。
第二,結合中國人自身的實踐來消化和融合。在20世紀30—40年代,在引進外國美學時就已經對其進行了大量的修正和發展,但當時的總體要求還是以更準確地理解引進的理論為宗旨。在學習西方理論時,以學習原汁原味的西方理論為旨歸,一方面要結合中國實際,另一方面也努力避免誤讀,追求更準確的理解。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美學時,也強調讀原著,理解原著的精神。
第三,反思自身的傳統,從傳統中汲取資源。1956年開始,大致到1964年為止的“美學大討論”,是在“雙百”方針的氛圍中進行的。在當時討論的諸多問題中,有兩個核心議題,即“美的本質”和“形象思維”。在討論“美的本質”時,努力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辯證法、實踐論及歷史唯物主義等資源出發,建立現代美學的理論框架。在討論“形象思維”時,主要圍繞“形象”能否達到認識,以及這種觀點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關系來討論。這是一個努力進行理論建構的時期,各種體系蓬勃生長。到了20世紀80年代,理論討論重新啟動,傳統美學資源進入理論建構視野中。許多中國美學史著作,包括通史、斷代史、范疇史及各種專題討論興起,增強了中國美學研究的厚度。
第四,建立有自身特色的理論。這種種理論的積累促使中國美學進入一個新的理論建構時期。引入西方理論,重視傳統中國美學,發展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展現的是一種結合當代現實打通中西馬的努力。
中國現代美學的這一發展過程,在眾多人文學科中具有共通性。無論是語言學、考古學、社會學、人類學,都有類似的情況。先引進模式,學習方法,形成初步成果,再結合中國實際加以改進,最終形成既是中國的同時具有世界意義的原創性成果。
建立既是現代的又是中國的人文學科極其重要。人文學科富有鮮明的民族和文化特性,滲透著民族和文化的傳統,也與民族的當代生活聯系在一起。
當然,學術也需要交流。人文學科的國際交流,可以使研究者相互啟發,但這種啟發,不能照搬照抄,不能相互取代。
新時代美學的建設
中國美學經歷了20世紀的百年歷程,為這個學科在21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的現代化,時代對美學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是一個中國美學研究大發展的時期。一方面,美學研究的各種分支出現,例如,生態與環境美學、城市與鄉村美學、關于美育的理論等。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美學流派也在不斷涌現,例如,生命美學、身體美學、生活美學、人生美學,以及在實踐美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實踐生存論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等等。當然,美學研究的繁榮絕非只是表現為出現了種種新的派別,美學學術的發展還是要依靠深入的理論研究,對中西理論資源的占有和運用,以及對現實需要的應對。
近年來,關于藝術的美學研究也出現種種新的趨向。先鋒藝術和通俗大眾藝術、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趨勢,這些新的動向激發了美學界的新思考,推動著中國美學研究的發展,為理論建構準備了條件。
結語
作為結語,我想強調這樣幾點。
第一,中國的現代化具有獨特性,與中國社會的獨特形態聯系在一起。中國當代人文學科的建設,也是植根于現代中國人的生活。美學與民族的審美習慣相關,并建筑在民族生活的基礎之上。
第二,不同民族和文化間的美學是相互影響的。從“美學在中國”到“中國美學”的過程,就說明了這種相互影響。發展中國美學,需要有一個開放的態度,吸取各種美學理論的資源。
第三,中國美學的發展,也能為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美學發展作出貢獻,成為這些國家和民族發展美學的理論資源。
第四,沒有共同的美學,但卻有共同的美學的發展。在和而不同、相互促進的歷史進程中,美學這個學科可以獲得共同的發展和進步。
?。ㄗ髡呦抵袊鐣茖W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深圳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