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中國文學開創的現代面向
中國現實主義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學,在史傳傳統的影響下,其敘事內容是以民族國家事跡為主導,必然是要指向民族國家的大事要事。
張福貴:現代文化傳統與中國文學的文化自信
中國文學的文化自信主要不是藝術判斷,而是文化立場和價值觀判斷?,F代性價值是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自信的關鍵。
黨圣元:“辨體明性”與傳統文體批評
“辨體明性”文體批評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乃至形塑了一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使其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高建平:“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的區別
美學學術的發展要依靠深入的理論研究,對中西理論資源的占有和運用,以及對現實需要的應對。
卜松山:中西美學的異與同
在中國與西方思潮競爭的過程中,美學承擔了特別的職能。對于中國學者而言,美學是萌發新穎思想的寶庫。
周憲:注意力的文化危機
如今的“90后”和“00后”,他們是生來就處在數字時代的“數字原住民”,更容易產生注意力的危機。
朝戈金:口頭傳統研究在中國:以知網數據庫分析為中心
從信息技術的角度看,“口頭傳統”是與“書寫傳統”經常并置的概念。人類會說話的歷史,就是口頭傳統發生和演進的歷史。
劉躍進:積極推進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體系建設
積極推進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體系建設,是當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命題,也是實現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現實需要。
蔡昉:加大再分配力度培育中等收入群體
對我國來說,今后15年保持增長合理區間,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必須在供給側不斷提高潛在增長率,在需求側保障實現經濟增長的潛力,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江小涓:中國對外開放的國情特色與時代特點
中國的發展道路不同于其他國家,以其獨特特征與卓著成就引起世界廣泛關注。因此,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學者的責任,也是學術研究的比較優勢。
謝爾蓋· Y. 格拉濟耶夫:構建歐亞大陸經濟新秩序的中國路徑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經驗是獨一無二的。當前,中國正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世界也需要運用這樣出色的經驗創造經濟奇跡。
黃群慧: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必須加快推進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亞歷山大·V. 羅曼諾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國發展
有效的防控機制減緩了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同時也使中國能集中精力加快經濟發展,轉變與世界經濟的互動模式。
林毅夫:為人民服務——中國政府的決策動機研究
關于政府的行為動機研究,除了目前主流的利益集團說、個人利益說,為人民服務說也應得到學界的重視,并以此開展更多的實證研究。
劉元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核心參數測算及應對策略
通過一系列實質性改革,積蓄新的增長動能,加快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全面向創新驅動轉變,以此推進戰略調整、重構與深化。
郝福滿:中國扶貧經驗的有益啟示
雖然中國獨特的歷史、初始條件和政治制度,都是其減貧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他國家也可以從中吸取有益經驗。
呂煒: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新”在何處
世界現代化的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采取的制度形式和政策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制約著推進現代化的最終成效。
何德旭:堅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構成內容和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現實體現。
張文顯: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道路
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道路的形成和不斷拓展是人類法治文明的偉大創造,具有獨特的歷史進程和鮮明的中國特點。
季衛東:智能物聯網時代保護個人數據權利的中國方案
中國并非側重憲法,主要從民法以及行政舉措的視角來加強對隱私、信息安全及人格利益的綜合保護。
吳漢東: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現代化的目標安排和道路選擇
中國在知識產權制度現代化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智識和實踐經驗,走出了一條知識產權制度現代化的“中國道路”。
莫紀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法價值結構與功能
只有抱著進一步開放的態度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才能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約翰·安東尼·卡蒂:中國的陰陽互補論對現代世界多樣性的啟迪
在陰陽哲學中,霸權思想不合邏輯、自相矛盾的支配型關系是一種失調關系,最終必然會強行自行重置。
高文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新探索
研究中國的治國理政模式可擴大國家現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內容、方法和理念。
石佑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歷史、理論與實踐邏輯
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推進法治行動方案實施,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邏輯。
王軼:《民法典》時代的中國民法學
編纂實施《民法典》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實踐,為中國民法學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林來梵:自由概念移植史中的中國立場
正如自由權利概念的移植史所揭示的:在其過程中,中國不是作為完全被動的接受者借鑒西方的,而是擁有一定的主體性立場。
陳光金:把握中國社會結構百年現代化變遷
社會結構是一個社會的骨架,它的變遷是最重要的根本性的社會變遷。在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結構的現代化發展應當被視為基礎性內涵。
黃平:現代化——中國的道路與道理
19世紀以來,西方和我們交流時講的雖是同一個詞例如“現代化”,但其內涵和角度差異常常是很大的,當然也有重合交叉的一面。
張翼:中國現代化中長期發展趨勢
中國未來的現代化建設,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以高質量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
彭希哲:老齡社會治理之“中國邏輯”
亟須反思和審視中國老齡社會治理現實和趨向,以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積極回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訴求。
吳曉剛:社會凝聚力建設的中國道路
加強社會治理,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民族自信心,最終目標是增強社會凝聚力。
比揚·維德羅克:社會科學與現代世界
社會科學是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中運行的,通過研究社會科學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國家不同區域所作的貢獻。
王天夫:數字社會與社會研究
數字社會帶來的社會變遷,對認識與理解社會的整個知識體系提出了挑戰,也再一次提供了兩個世紀以來難得的社會科學發展的機遇。
卡琳娜·巴特雅尼:現代化在中國與拉加地區的不同路徑
發展進步和現代化要通過自己的人民實現,而非從外部強加。要以改善所有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指導思想。
唐緒軍:建設性——新時代新階段中國媒體的新追求
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是中國媒體始終不渝的歷史使命。
陳龍:人類文明新形態下中國式傳媒的特有氣質
當代人類文明無論從何種角度進行描述,都繞不開傳媒這一客觀存在。傳媒是文明的載體,文明興衰的晴雨表。
張濤甫:新傳播技術革命催生“擬現實社會”
“元技術”引發媒介技術革命,釋放的裂變效應是系統性的,影響范圍不再局限于社會系統局部和個別系統,而是全域性的。
胡百精:理性與公共性——中國傳統社會共識的價值來源
中國傳統文化中積淀了豐富的有關“一多”關系平衡的思想遺產,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就是價值理性養成和公共性建構。
單波:建構情境化的比較傳播學
比較的邏輯不是分離,而是以和諧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尊重彼此的差異。在這個意義上,比較即傳播,傳播即比較。
黃旦:報紙“雅集”——中國傳統文人的城市化之始
《申報》的牽線搭橋,文人的登臺唱戲,二者互為合作,匹配成一種新的世界和世界觀。
張宇燕:“淮南子·司馬遷定理”與中國對外開放的邏輯
中國的開放實踐印證了長期增長理論。中國開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與中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和不斷深化規則對接密不可分的。
吳志成:國際維度下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走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是世界各國的命脈所系,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艱苦探索的歷史性課題。
喬治·佐戈普魯斯:中國現代化發展之路惠及世界
中國獨特的現代化道路對西方學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過去幾十年,中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成功解決了絕對貧困等問題。
李新烽: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非洲意義
發展是解決非洲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而自主制定國家發展政策并將政治共識與人民利益相統一,則是成功發展的條件。
楊潔勉:當前國際格局變化特點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方向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際格局中的世界主要力量對比在既有軌道上加速演變,正在由多極化趨勢轉入多極格局。
秦亞青:關系視角下的全球社會變遷
從國際社會向世界社會和地球社會的變遷構成了重要的變遷趨勢,而變遷的主要方面是社會性關系外延和內涵的變化。
周弘:探索國際發展合作的多重世界
在世界大變局背景下,發展權、發展方式、發展組織等與發展相關的問題將日益成為外交與國際關系領域中的重要議題。
袁鵬: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時代特質
中國因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推進,需要在獨立自主的同時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孫壯志:新時代中國特色多邊外交的價值遵循
參與和打造多邊合作平臺,不僅是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需要,同時也是各國共同應對未來重大危機和挑戰、實現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