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南流江航運與海上絲綢之路》
2020年11月,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了由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廖國一與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毛明霞合著的《南流江航運與海上絲綢之路》。
這部新書以通達合浦港和北部灣的南流江的歷史文化為研究對象,解讀了南流江古代航運,及其與海上絲綢之路、合浦港的關系。該書從“南流江自然環境”“南流江航運的發展”“南流江流域經濟的發展”“南流江航運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南流江航運與民間信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進一步突出了南流江流域在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書中提出,南流江航運在廣西的航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溝通海外與中原的黃金水道。南流江流域對整個嶺南地區的開發,乃至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國家的經濟文化交往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合浦人,廖國一是較早開展環北部灣區域史以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學者之一,從他筆尖流露出的,不僅是學者的專業與嚴謹,還有深厚的桑梓情誼與家國情懷。
南流江、合浦港與漢代海上絲綢之路
據《合浦縣志》記載,南流江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發源于北流市大容山,是一條大致自東北向西南流的河流,沿途流經廣西的北流和玉林玉州區、博白、浦北、合浦5個縣(區),從合浦縣南注入北部灣,全長287千米,流域面積9704平方千米,是廣西獨流入海的第一大河。
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在漢武帝平定南越國、設置嶺南九郡縣以后,就開辟了從北部灣畔的合浦、徐聞和日南港出發,經由今天的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等地,前往今印度、斯里蘭卡等地的遠洋貿易航線。這是史籍中關于漢代中國北部灣海岸至東南亞、南亞等地遠洋貿易航線的最早記載。這條遠洋貿易航線以絲綢貿易為主,故又稱“海上絲綢之路”。
近年來,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對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問題的研究。有學者認為,合浦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始發港,有確實的文獻和實物證據,并且比同為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的廣東徐聞更為重要和繁榮。目前,合浦地區已經發現了屬于兩漢時期的城址2座、漢代碼頭遺址1處,并且發掘了上千座漢墓、出土了近2萬件海內外文物,進一步印證了學術界對合浦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地位的判斷,也把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推向了深入。
南流江畔:文物薈萃、生業發達
正如書中所言,在南流江流域出土的眾多漢代文物中,存在大量具有外來元素、異域風情的物品,體現了東方物質文化交流樞紐地的空前盛況。這些物品包括玻璃、瑪瑙、水晶、香料、低溫釉陶壺以及胡人形象物件等。其中僅玻璃類器物就有三個不同的來源體系,分別是東南亞、印度與羅馬。在合浦縣堂排西漢晚期墓中出土的陶俑,就具有典型的“胡人”面貌特征,例如,豎眉、小眼、絡腮胡等。
南海之濱、南流江畔作為人員、物資與文化交流之地,其經濟生產活動早在漢代就已經獨具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采珠業。合浦郡就以生產海水珍珠聞名,“合浦珠還”典故甚至傳揚后世,漢成帝時,蒙冤遷至合浦的大臣王章就因致力于采珠業而積累百萬家產。海水珍珠更是成為當時皇室上下、達官貴人的珍愛之物。
由于北部灣一帶海水含鹽量高,加之日照充足,這就為海鹽生產提供了優良條件。宋代以后合浦一帶的海鹽產業得到逐步開發,至明朝已有鹽場十五家之多,所產海鹽皆通過南流江運往廣西各地、廣東西部,儼然成為廣西食鹽的主要產地。
總之,該書是一部視角新穎、結構嚴謹、包羅全面、體例科學的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專著,是關于合浦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成果,為譜寫21世紀海上絲路新篇章提供了借鑒和參考,為合浦縣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歷史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