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舞蹈藝術的本質特性非常獨特,稍縱即逝,動態描述很難,某種程度上理論永遠滯后于實踐。然而,舞蹈的工具卻是人人皆有的“身體”。我們經常會遇到在環境、心境都具備的時候,人就可能不由自主地動了起來、“手舞足蹈”起來,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即興、隨性的展示,這就是“舞蹈”與生俱來的天性。舞蹈是誰?舞蹈就是你自己,只要你做出動作,舞蹈就自然生成。舞蹈是你能看得見、摸得著,感知和體驗得到的動作藝術。所以,舞蹈很適合闡釋、演繹夢境或夢幻一類的東西,因為“夢”存在于時間的流動之中,現實中的舞蹈呈現亦實亦虛時間般的流動或流逝,而舞者總是把夢境與現實感悟有機的結合,呈現于舞臺之上、作品之中。就像梵高曾說:“我夢見了畫,然后畫下了夢?!?span lang="EN-US">
舞蹈藝術與其他姊妹藝術的復雜關系,很難劃出明確的邊界。本是隨類賦彩、同源異流的,像樂舞、戲舞不分;詩舞、武舞相伴等。我曾編著過《戲曲舞蹈知識手冊》——“善曲高奏、魅舞多姿”,唐滿城先生也曾講過:“戲曲舞蹈是戲劇化的舞蹈動作,舞蹈化的生活形態”,而這些又是奠定中國古典舞這一舞種創建和審美原則的重要基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鮮活與靈動,同樣也來源于地方的小曲、小戲,猶如蜜蜂采蜜一般廣泛汲取、博觀而約取。舞蹈與它們的關系十分密切,很難分辨、剝離清楚。
舞蹈藝術與姊妹藝術的分界、跨界實踐,在當代藝術創作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從破壁出圈的《唐宮夜宴》、河南衛視主打文化牌的《上下舞千年》、再到今年春晚爆火的《只此青綠》,直接帶動了“國潮熱”,只因一幅十八歲天才少年的畫和定點舞姿的“青綠腰”而出圈。前不久,我的一篇文章獲得第六屆“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秀作品評論獎,談的就是“跨界”話題。我注意到,近來涌現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雜技劇《戰上?!?,盡展“新海派”劇藝風采,已然成為了一種文化熱點現象,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在藝術創新上具有挑戰性,通過嘗試與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極大提高了表演的敘事能力,并對舞臺創作上的許多難題進行了有效破解。另外,大型文體表演中的舞蹈節目,從1993年“七運會”肇始,以往崇尚的“人海戰術”,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式微,開閉幕式的節目單上“舞蹈”的稱謂已隱去,這里面有偶然當中的必然,又有戰略的轉變和戰術的轉換。
誠然,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舞蹈藝術還要保持一定的“封閉度”與“排他性”,不能搞“無情之舉”“無忌創新”,而舞蹈中的創作“限制”正亦步亦趨地變為“標識”,如同張繼鋼談到“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沒有限制就沒有獨特,沒有獨特就沒有風格,沒有風格就沒有經典?!蹦壳?,“分界與跨界”“開源與節流”或將并存,這是當代舞蹈藝術創作所必須直面的現實。